新手上路

- UID
- 2299
- 威望
- 2
- 金錢
- 4
- 在線時間
- 1 小時
- 注冊時間
- 2015-11-26
|
崔大有,原名崔啟忠,號石缶,江蘇沛縣人,現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性好讀書,自幼自學書畫,始學篆隸魏碑后攻黃山谷,旁參清朝鄧石如,何子貞,趙之謙諸家。初學山水,早年即喜黃賓虹畫風,以四王筑基,后入沈周,董香光,于八大,石濤用功最勤。近年攻花鳥,齊白石,吳昌碩,蒲作英為本。
《閑言碎語》
崔大有/文
常被問及學書畫從何始,言態度、定位,書畫乃養出,世人所閑之事,不可強取。畫由書始,書因文成,學畫當讀書,不然徒有其表,索然無味。
友人攜所購書畫來訪,言其為某某大家學生,附有照片種種,可笑至極,不知此先生何等胸懷容得此等門生,還是此其所好自得其樂。今人動轍言師事某某,實則匪徒,欺世盜名之輩,心不古,不欲知秦漢不論魏晉遑談諸子之學。其所見所思非他,唯有名利美色耳,此一般終究無老境,一味甜俗酸澀,肉筆廢墨,或題學某某古人,畫自風雅之事,如此附庸更是可笑,惱煞古人!亦有號稱天下第一之類,一技炫目,與天橋把式無異,畫表其人,觀即知。畫為尺,可觀眾生。畫置于堂,觀者或言技,言色,言型,言意境,言筆墨,言情趣,亦有默然不語,佇立良久,也有一笑置之,不以為然。如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亦如莎翁之哈姆萊特。畫雖小道,可量眾生矣!
自古而來,書畫為文人逸事,非農夫隸子所為。文人畫是性質,亦是國畫之精髓,從蘇子論及到董香光南北宗不斷細分界定,到清末已極,近代有吳黃齊潘諸君,可謂文人。吳有文人之氣,潘有文人之骨,黃有文人之質,齊有文人之情,徐林亦有文人之態。當代所謂文人,已無文人之質。隨著西學東漸,文人意識在不斷弱化,古之文人屬儒家大乘之道,其于古文學,哲學,所研甚深,兼論禪道,而后發之于丹青,厚積薄發自然有得,如蘇子,文長,蒲華諸家。今之文人,戲弄筆墨,任性涂抹,偶得小趣,乃小乘自娛之學,自以為得之,實則淺薄。
畫的發展是由質入文,由具象到抽象的不斷深化,這種抽象屬于意象化,而非機械提取抽象元素。畫由宋梁楷人物先行完成轉化,明時青藤白陽花鳥到了形式終結點,山水從晉唐宋筆墨服務造型,到元意境審美向圖示審美進行演化,至四王,山水圖示完備,近現代不斷強化筆墨審美,黃賓虹先生提出中國畫舍筆墨內美而無他。當代筆墨獨立審美意識不斷減弱,從吳冠中的筆墨等于零到當代國展的現代工筆。舍棄自己所得的,從頭開始,是當代人及其愚蠢的做法,也是悲哀,更是無奈,因為這是時代的選擇。中國人在消費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消解本國文化,當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釜底抽薪,學院派的西方模式教學,對國畫材料化的解讀,及油畫,行為藝術,抽象藝術不斷侵入,深入大眾,傳統筆墨的話語權被剝奪,沒有硝煙,卻灰飛煙滅!
王靜安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一個人不知古人,不明史,是不能領會時代精神的。一個時代是不斷演化而來,而非天造,唯有知史才能知由來,知所向。學文學書學畫要博觀約取,多看,多讀多比較思考,此靜安先生有言三境界之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之謂。黃賓虹先生也說畫史重評。知史不迷,而后衣帶漸寬方不悔能入比門便可謂得道,盡了人事,至于燈火闌珊處,在機緣,聽天命。
|
-
image.jpg
(19.65 KB, 下載次數: 55)
-
image.jpg
(25.79 KB, 下載次數: 66)
-
image.jpg
(26.91 KB, 下載次數: 47)
-
image.jpg
(21.91 KB, 下載次數: 58)
-
image.jpg
(49.04 KB, 下載次數: 58)
-
image.jpg
(39.33 KB, 下載次數: 56)
-
image.jpg
(66.13 KB, 下載次數: 60)
-
image.jpg
(89.16 KB, 下載次數: 55)
-
image.jpg
(43.2 KB, 下載次數: 56)
-
image.jpg
(47.44 KB, 下載次數: 47)
-
image.jpg
(27.83 KB, 下載次數: 63)
-
image.jpg
(28.2 KB, 下載次數: 53)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