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書法散議 馬奉信 幾年前在一個書法展上,我忽然發現陳暉的書法面貌有了質的飛躍,通篇神采奕奕,典雅、虛靈,濃郁的書卷氣撲面而來,使我想起張懷瓘的一句老話:善識書者,不看字形,惟觀神采。經詢,他早已搏取了中國書協會員的資格了,為此我曾為他高興過。 陳暉是個德藝俱佳的青年,個頭高挑,一臉的文氣,待人熱情誠懇,樸實厚道,圈內外的口碑甚佳。憑心而論,他研習書法的環境條件比別人更艱難些。其本職工作是在鐵路從事企業管理,平素事多繁雜,忙得不可開交。這些并未動搖他研習書法的決心和信心。多年來,每每挑燈夜戰、臨池不輟,陶冶于翰墨之間,從字帖上與古人對話;同時使他在紛忙中得到藝術享受和生活樂趣。 書畫大家們一談學習書畫,總是首先強調“天分第一”,其言不虛,事實如此。說起陳暉的聰明、機敏、悟性,稱贊是眾口一詞的。受時間之限,他下的“讀帖”功夫,比臨帖要大。這就要靠悟性了,古人云“讀帖勝于臨帖”,那是指“讀帖”的研究態度,要對字帖范本下一番分析、比較,琢磨、鉆研的大功夫!有些青年臨帖,追求通臨的遍數,每臨一遍究竟能記住多少精彩部分?可能收效甚微。 陳暉習書,涉獵面頗廣,真、草、隸、篆、篆刻及繪畫,全面開花,當然他是分清主次的。所謂“字外功夫”,還包括文、史、哲、書論的修養。凡書界名家大腕,大都源于自身喜好、深厚的學養和對筆墨語言的嫻熟、駕馭。陳暉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所謂書法的格調、品格、氣息、神采無不透出作者的全面修養。 陳暉感到幸運的是:他生活在歷史文化名城徐州,這兒自古以來深厚的文化積淀產生了優秀的文化品質和典雅雄強的審美風尚,楚韻漢風自然滲透到書畫創作中。徐州又是我國第一批書法名城,這兒有廣泛而雄厚的書法基礎,又有一個強有力的在歷次國展中摘金奪銀的書家群體,有著濃郁的學習風氣,在這種氛圍里的習書者,總要相互學習、互相影響、互相通融、長短互補、你追我趕、攜手并進。這既是陳暉幸運的一面,也是催發他的學書動力的源泉,是他在學業上突飛猛進的重要因素。 看陳暉的行書,不造作,不嬌飾,從容淡定、一任天然,充溢著魏晉遺韻。而他的草書結體上意態橫生、美輪美奐;用筆峻爽、樸厚蒼拙。用墨上則濃淡枯濕并用,頗多變化。章法布局虛實分明,參差錯落、跌宕有致。通篇看去,能將古今融合,質妍互參,凝重而靈動,秀雅而樸厚。 陳暉的小楷,氣息古雅、飄逸、空靈、蘊藉,猶如一首首抒情小詩,其味雋永耐品。 “書畫同源”已屬普通常識,歷史上詩書畫印四絕的大師不勝枚舉。遠的不說,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將篆法入畫、相得益彰,收到蒼厚、拙辣、渾樸的視覺效果。陳暉自知時間精力有限,但也不放過國畫的練習。試看他的山水冊《秋湖泛舟》圖,蒼茫的湖水中生著幾簇隨風搖曳的蘆葦有人駕一葉小舟在湖中漫游、境界凄清而筆墨凝練。另有一幅潑墨山水《深林牧歌》,構圖彌滿、放筆大膽的點以濃濕墨團,烘出樹木的蒼郁茂密,又巧妙的于畫中留白,點出人物。對這種平中寓險的畫面處理得很好。還有在完整的書法作品上點綴人物,既呼應了畫面內容,更使整體效果變得豐富而生動。 關于風格、個性,陳暉有自己的看法,個性鮮明的書法作品不是硬求的,風格是長期實踐、自然形成的。書學充滿了辯證法,作品極盡變化更要和諧統一,一味強調變化,就會流于散亂無章,變化太少又失之于枯燥、呆板。書家最重要的功夫是錘練線條,同時又涵養心性,只有終其一生浸潤其中,才能收其情感、精神、性格鑄入點畫線條,這樣的線條才是有靈性的線條。 陳暉在思考自己的審美取向和追求目標時,還未邁過“雅俗共賞”的坎兒。太雅、太個性化的東西,只有少數人看得懂。太俗、太甜、太大眾化又易降低作品的品位和格調。要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陳暉還年輕,在不斷臨池、不斷思考和探索中,一定能看準自己的發展方向。愿陳暉在書法創作中更上一層樓。 馬奉信 2012.2
|